Monday, April 30, 2012

RSA Animate - The Secret Powers of Time

科學傳播怎麼做?


科學傳播怎麼做?

(圖文轉錄自PanSci.tw)


"看到友站正轟轟烈烈地討論穿領域/跨領域議題,不由得想談談科學傳播的實作層面。不管你的背景是什麼,當你開始寫文章傳遞科學知識的時候,就是「穿」過了不同的領域,跟讀者的世界取得聯繫。你所傳遞的內容,除了能夠壯大該研究領域的聲勢,提升讀者的知識水準,也將或多或少影響讀者的生活。身為有志於科學傳播的一般人,或許可以從下面的例子思考該怎麼從科學傳播的實作層面做起,提升科學傳播的品質。科學傳播雖然看似簡單,但其實是件很困難的任務。

日前參加了一場演講,名稱是「Communicating Chemistry to the Public」。由於這是包括在美國化學協會(註1)年會裡面的一場演講,整場演講的風格比較像是教導化學專業人士如何與一般大眾溝通。

參與這場演講的演講者陣容相當強大,不愧是現任美國化學協會會長所欽點的演講(註2)。參與的演講者包括了現任美國科學人雜誌的總編(註3)、C&EN News雜誌的現任編輯(註4)、新近出版化學元素週期表科普書的科學作家(註5)以及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掌管公關部門多年的主管(註6)等(註7)。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演講的講者幾乎都有著第一手的科學傳播實務經驗,目前或多或少都還在從事科學傳播的前線任務。

讀者,不是學生,更不是你的同事

在《On Writing Well》一書中,作者曾把讀者形容成一種注意力只能持續30秒的生物。撫掌大笑之餘,不得不承認這比喻的確有他的道理在。上個網站看文章,有多少人只會開一個視窗?各種廣告、各種網站效果、各種通訊程式和網路遊戲無不喧囂著爭奪讀者的注意力,科學傳播文章本來就很容易因為內容的關係讓讀者覺得枯燥,如果不花點功夫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辛辛苦苦寫出來的文章豈不就白費了嗎?

科學傳播的接收者是人,從8歲到88歲人都是從事科學傳播的作者的守備對象。想想,他們有可能是根本還沒接觸科學的人,也有可能是在上完義務教育科學相關科目之後再也沒有碰過科學的人,更有可能是一直對科學感到鴨子聽雷的人,對於這樣的人,你怎麼忍心用一堆看起來像咒語一樣的東西轟炸他們,把他們嚇跑呢?

這就是為什麼在會議中,不同的演講者不斷反覆強調兩個重點:「簡單化」以及「趣味性」。在進行科學傳播寫作的時候,不管你所要傳遞的議題本身有多複雜,一定要想辦法簡單化,讓讀者可以很快地看懂,這樣讀者才有機會順著你的思緒瞭解你所要傳達的內容。內容要有趣,這樣讀者才會願意花時間看完你的文章。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前公關部門主管指出,絕對要避免以權威式的口吻撰寫科學傳播文章。在他20幾年的職業生涯當中,權威式的口吻已經被證明為行不通的方法。

讀者對作者沒有任何情理道義在,喜歡就看下去,不喜歡就換個更感興趣的東西來看。想要抓住讀者的腦,把科學知識灌輸進去,首先要做的就是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所以在寫作的時候,要確認你想要寫的內容,調整內容讓讀者看得下去。你可以預想你的讀者的形象,找出選擇這個對象的理由,按照讀者的形象與需求調整文章。美國科學人雜誌總編特別建議科學家們在進行科學傳播的時候,要多想想讀者的需求,找出有趣的切入點,從讀者的角度思考他們想要得到什麼樣的內容,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科學傳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前公關部門主管則提到,撰寫文章的時候要注意準確性(accuracy)、平衡性(balance)和事件背景(context)三點。有了這三點,內容才會完整。

小故事、功用大

如何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呢?演講者建議文章裡面可以使用一些趣事軼聞來增添人性的成分。讀者是人,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也是人,兩者都有情感跟思想,應該要多多展現科學家的人性方面,才能拉近科學與一般大眾之間的距離。

使用故事方式來闡述科學知識還有一個好處,人的腦袋在記憶事情的時候,最常用的一個方法就是使用故事性描述方式來記憶事情。以故事方式切入,用視覺化的方式去呈現內容,讀者也會比較容易記得你想要傳遞的科學訊息。

這點《消失的湯匙》的作者就做得相當出色。基本上他的 20分鐘演講就是在講他書中的內容,雖然如此,不過現場聽眾的迴響非常好。據本人的觀察,那是因為他在演講內容裡面穿插了非常多的有趣小故事所致。譬如,他提到幾件關於鋁的小趣聞,讓我在聽完演講的一個月之後還記得相當清楚。

鋁這種現在看起來非常廉價的金屬,在一兩百年前可是能跟金銀相提並論的貴重金屬,拿破崙三世曾拿他的鋁收藏品在重要宴會上炫耀美國人還特地在華盛頓紀念碑上頭安置鋁製的小金字塔,可見古人非常的重視鋁。後來因為電解法的出現,人們有辦法大量提煉純鋁,鋁的價值就一落千丈了。

這樣的小故事乍看之下沒什麼,後來仔細回想赫然發現作者巧妙地將許多知識串連在一起。首先我學到的是鋁曾經因為很稀有,所以價值高昂。然後我學到了近代大量提煉鋁的方法是電解法。最重要的是,這個故事所傳遞的知識截至目前為止已經在我的腦袋裡保留了將近一個月。

我想,對作者來說,讀者能夠深深記得你想要傳遞的東西這件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肯定。

譬喻,必要之惡

譬喻也是寫作的時候可以善用的加分技巧。透過譬喻,讀者比較容易瞭解複雜抽象的概念。但是使用譬喻的時候要非常小心,因為譬喻也很容易造成根深蒂固的誤會。

由於科學充滿了各種抽象概念,闡述科學現象的時候很難不使用各式各樣的譬喻好讓讀者進入狀況。對科學傳播來說,譬喻算是必要之惡。雖然譬喻常常因為使用的文字、圖片不當的關係造成讀者的誤解,但是有總比沒有好。

譬喻與術語之間並沒有孰強孰弱之分。術語的優點之一就是精鍊。如果衡量過譬喻跟術語的效果之後,覺得術語的效果比較好,不妨大膽使用之。譬喻與術語,就是按照情況選用。能夠讓讀者瞭解你想要傳達的知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不要怕被當作笨蛋

科學博大精深,有志於從事科學傳播,應該要養成多發問的習慣。若是有機會採訪科學家,多發問才能搞清楚對方想要發表的研究內容是什麼;多發問,才能搞清楚細節,得知該研究的來龍去脈,幸運的話還可以找到好的故事切入點。

其中一名演講者就分享了某個諾貝爾獎得主接受採訪的小故事。那位諾貝爾獎得主是個和善的人,花了一整個上午的時間跟記者解釋他的研究。無奈研究的內容實在太過於艱深,記者聽得一個頭兩個大,很難進入狀況。午餐時間到了,諾貝爾獎得主提議到附近的餐館吃飯。等上菜時,記者詢問諾貝爾獎得主為何他當年會想到進行這樣的研究?諾貝爾獎得主聽完他的問題之後忽然拍案而起,原來他當年就是在同個餐館、同個座位上,跟同事吃飯的時候隨手在餐巾紙上寫下他的研究點子。也沒等菜上來,諾貝爾獎得主就帶著記者直奔他的辦公室,從檔案櫃裡面挖出了那張寶貴的餐巾紙。這件事後來就變成很棒的故事切入點。若不是記者無心的問題,讀者大概就錯失了這段小故事。也因為這個故事,讀者對這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形象瞬間親切了不少。

不是每個讀者都是專家學者,提問題有助於把事情釐清、搞清楚前因後果。研究通常都有各自的歷史背景,把研究背景交代清楚了,讀者才能體會研究的重要性所在。

要達到有效的科學傳播只能靠大家不斷的耕耘、多寫、多思考、多求證、多跟讀者用「白話文」溝通以及嘗試帶入各種有趣的科學小故事。如果你不確定自己寫的內容能不能讓一般人看得懂,不妨請家中的長輩幫你評鑑一下。如果連你的爺爺奶奶都能瞭解你想要傳遞的科學內容,那你的文章也就成功一大半了。

註1: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協會(Scientific Society)。

註2:ACS的會長是一年換一次。今年的會長是Bassam Z. Shakhashiri,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教授,被譽為化學實驗表演(chemistry demonstration)大師。每次年會時,ACS會長會針對開會的主題推出一些特別的演講,本次ACS上半年的年會主題是「Chemistry of Life」,我去的這場演講就是他欽點的演講之一。

註3:Mariette DiChristina,現任美國科學人雜誌總編,也是自美國科學人雜誌創刊百年來的第一位女性總編。在她上任之後幫這本雜誌做了許多的改變。

註4:C&EN News是美國化學協會提供給會員的週刊,雖然輕薄短小,但是內容包山包海,品質相當的好,可惜沒有開放讓非會員訂閱。品質有多好呢?連AAAS(The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美國科學促進會,是出版Science這個重量級科學期刊的世界最大非營利科學組織。)裡面的上級人士都曾對此表示羨慕過。平心而論,其實Science的內容也很包山包海,不過本人私心還是比較偏愛C&EN News一點。順帶一提,AAAS的年會也非常的棒,喜歡科學的人有機會真的可以去開開眼界。

註5:Sam Kean,科學作家,曾得過美國科學作家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Writers,NASW)頒發的獎項,著有《消失的湯匙(The Disappearing Spoon)》一書。台灣有出版《消失的湯匙》的中譯本,而且中譯本的封面還被作者狠狠地吐槽過,令我看得心中百感交集。

註6:Joann Rodgers,是執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關部門長達25年的主管。退休後轉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生物倫理研究機構重操舊業

註7:完整會議流程在此

ps. 偷偷宣傳一下,在下五月中要去參加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簡稱NSF)舉辦的科學傳播會議,這場演講的演講者主要是科學傳播領域的相關專家學者。歡迎有相關問題/想法的人留言給我,說不定有機會拿去請教專家們。 :)"



.

Tuesday, April 17, 2012

史丹佛大學教授創建免費在線大學課程項目 Coursera,獲得 Kleiner Perkins 等 1600 萬美元的資助

史丹佛大學教授創建免費在線大學課程項目 Coursera,獲得 Kleiner Perkins 等 1600 萬美元的資助
(轉錄自科技橘報)

"目前,課程仍然以計算機科學為主。並且兩位創始人也沒有任何收費計劃。這就意味著任何人都無需付費便可以收聽到頂尖的計算機科學課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進去看看(大部分的課程都在 4 月 23 號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