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1, 2012

Khan Academy - 超過 2100 部免費教學影片的線上學院!

Khan Academy - 超過 2100 部免費教學影片的線上學院!

我心目中最棒的TED影片 (ps演講完,全場起立鼓掌)
節錄演講片段:


"這是我第一次算導數會微笑。"

"而且這些影片永遠不會變老,它可以幫助他們的兒子、或孫子。
如果牛頓上傳一個微積分的youtubve影片,就用不著我了。​"

"我們只要把看影片變成他們的功課,然後把以前的回家作業,變成​在課堂上的習作。"

"這裡有幾件有趣的事:1.當這些老師開始這麼做時,學生可以用​自己的節奏學習,隨時暫停或複習。2.科技可以實現因材施教的方​法,老師可以從旁輔助,甚至讓學生互相教導學習"

"更好的是,我把這些綠色的學生,送到前線,教導他們的同學。"

"不盡讓人想到,我們身上所貼的這些好/壞標籤,有多少不過來自​偶然?"


from 開放式課程入門 - 精選



.

Thursday, December 20, 2012

資訊習慣的癢成──FB倫理困境與解放路線圖

資訊習慣的癢成──FB倫理困境與解放路線圖


以下是一些偉恩推薦的其他工具:
部落格我就不多說了,相信大家都很熟。
如果你希望大家一起整理各種各樣的筆記和論點,我推薦 Evernote 或是 Springpad
如果你希望弄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協作平台,我推薦 pbwiki 或是 Google sites
如果你希望弄一個線上論壇,當然臉書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也可以選擇有更多豐富套件與支援的Google 線上論壇+Google 雲端硬碟+Google 日曆+…,或是有更好的商業應用的 ZOHO
如果你希望有系統地閱讀資訊,我還是推薦有點年紀但持續好用的RSS新聞訂閱,首選平台當然是 Google Reader
如果你希望能夠著重蒐集自己喜歡的連結,那當然不能錯過 Pocket ;如果還希望能與人分享連結,我個人則私心推薦 pearltrees 。
最後,如果你非常喜歡看一堆圖片也喜歡與人分享圖片,那我誠摯推薦你使用 pinterest
還有很多很多。
關於這方面的資訊,我強烈建議大家用RSS訂閱一些當紅的資訊應用部落格,如「重灌狂人」,和我剛剛提到的「就是教不落」。


.

Saturday, December 8, 2012

CBS WKBT News Anchor's On-Air Response to Viewer Calling Her Fat (Oct. 2nd, 2012)

2012/12/6 五年級社會課(媒體識讀)

2012/12/6 五年級社會課(媒體識讀)


"於是我告訴我的學生,所有的媒體都有自己的立場,並且會根據自己的利益來決定報導的方向。
這就像有時候地主不贊同成徵收土地來反對拓寬馬路,這是因為自身利益被侵害的緣故,所以他的立場是反對。而多數人贊同徵收土地來拓寬馬路,可能是根據交通安全,就是大家著眼公眾的利益,因此大家的立場是贊成。
每個人有自己的立場這件事是很自然的事,不過更要注意的是有私人利益與公眾利益要考慮、取捨。地主有私人的立場,我想可以理解。但報紙、電視等媒體,所要著重的是公眾的利益,而不是媒體自身的利益,如果因為自身的立場,而做出偏頗、甚至是假的新聞時,那是令人唾棄的。

老師花了近兩堂課的時間就是要告訴大家,不要盡信電視或是報紙,他們報出來的新聞有可能是偏頗的,甚至是假的、與事實相反的,就像是這一則新聞一樣。或許下一次你看到類似的新聞,你就應該提高醒覺,甚至提問「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情緒?」媒體是否有把原因詳實地一併報導出來,若沒有的話,你就得更抱質疑的態度來看待。若有的話,也不仿看看其他的媒體,是否事情真是這個媒體所陳述的這樣?
千萬不要媒體報什麼,你就相信什麼。所有的訊息都應該經過你的腦袋思索,再做出判斷。"



.

Sunday, September 23, 2012

[回應] 為何台灣那麼多人唸南加大?


[回應] 為何台灣那麼多人唸南加大?

在美國,除了少數制式要求(例如字體是12或13以外),
沒有人會去問怎麼做,報告要寫幾個字才夠,
作業要用什麼軟體才行,找不到軟體要怎麼辦。
碰到問題,設法去找資源,資源就在學校裡,
找到資源以後,自己想辦法去寫出自己的東西。
可以長篇大論,可以簡單帶過,只要你對自己負責就好。

有時,我常會覺得台灣的大學生是在念高中,
原因就是很多人想要的只是標準答案,想要的只是高分。
卻不知道自己要念什麼,為什麼而念,
念這些對什麼事情有幫助,能夠應用在哪裡。

於是,有人等到大四才發現自己很茫然,因為不知道往哪找工作。
也不知道自己念的東西能夠用在哪,
尋找下一個方向的作法卻只是上網發問,
換句話說,高中時,期待老師把一切東西打理好,自己只要上課就好。
大學畢業時,還是期待網友或父母替自己安排未來,自己跟著照作。


.

Friday, August 31, 2012

看看英國教育 想想台灣人才問題

◆ 看看英國教育 想想台灣人才問題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082900521.html

【謝國榮】2012-08-29 中國時報

最近社會熱烈討論人才的式微與思辯教育的問題,不禁讓人聯想到二○一二年倫敦奧運會開幕與閉幕式,給世人營造出一個巨大的驚喜,創新與創意貫穿「激勵一個世代」的主軸,恢弘大英帝國古老的傳統與傲人的文化,一如剛落幕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慶的饗宴,讓全球驚艷不已;這當然與她的教育體系與優質的人才有密切的關係。

筆者曾參訪英國的國中與高中,理解到,英國教改關鍵主要在國中及高中學校(十一至十八歲)教育體系的改革,政府鼓勵並支持每一所國中及高中各自發展自己學校的專長與特色,稱「專業學校」(Specialist School),學校注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取代傳統的綜合國中與高中,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與專長,選擇各具特色的學校就讀。學校從十一歲學生起開始傳授相關基礎課程,十四歲開始傳授技職理論,從實務到實作,課程循序漸進,無論是師資、專業教室及設備、產學合作等,建構非常完善的教育體系。其他英國學校各自發展的主要專長,包含:音樂、舞蹈、體育、藝術等,每一個國中與高中學校都在共同課程為主的基礎上,各自發展至少一項以上主要的專長領域。

有一位英國十五歲的學生告訴我,他從五歲、國小一年級就開始在學校學電腦的課程,十一歲開始在學校必修第一外語法文,十二歲起必修第二外語德文,十三歲起還可以選修第三外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我看到一位十六歲的英國女學生在電腦教室撰寫一篇企業研究報告,題目是英國電信公司BT員工的工作角色,她從網路、期刊收集資料並實地訪問公司,而撰寫研究報告。我從她的報告中,看到她的分析與獨到見解,甚至比許多台灣大學生所做的研究報告要嚴謹、更具分析的能力。

我在一間十五歲的學生上電子學課程的教室旁聽,老師告訴我,上課時,她沒有任何一本教科書,學生也無任何課本,而是老師自己收集了很多本有關電子學的理論書籍,然後自己編上課進度與內容,有文字圖片與圖表,放入學校的老師教學網站裡;在這個教學網站裡,設有相關電子學與電子發展的其他連結網站,及老師與學生互動式的問與答,學生可以每天二十四小時隨時上網預習或複習課程裡的相關知識。

我遇見兩位企業高階主管到國中學校給十四至十六歲學生上課及指導,每週二至三個小時,完全是義工不支薪,他們告訴我林頓學院與鄰近共四十家企業有產學合作的關係,學生經常到企業及工廠去參觀並實習;學生在畢業前要自己設計、製造相關產品(電子、機械、塑膠、木料、食品等),並且定價;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設計圖或樣品送至企業,企業給予各方面的指導與協助,最後學生需要將自己的產品行銷至市場。

讓我們驚訝的是,看到英國青少年從十一歲起在學校學習基本產品設計,十二歲學習產品實作,十三歲學習電腦輔助設計圖,十四歲起學技職基礎課程。依據英國教育部最新的資料顯示,十五到十八歲的學生有七十七%學習技職課程,英國各產業的創新與研發能力,從此可以看出端倪。

在台灣只有大學才看得到產學合作及育成中心,在技職校院才有技職課程,而在英國的國中學校就已奠定了這些培育人才的基礎。

我看到英國的學生們在校園裡,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快樂與自信的笑容,除了英國教育重視啟發與獨立思考之外,他們每天早上八點半上學,下午三點放學,沒有補習班及沒有以考試領導教學的教育方式,我想是英國學生快樂學習的主要原因。英國學校培養的是未來各產業人才所需要的基礎專業知識與技能,真正做到五育並重的教育內涵;而台灣的國高中學校好像一個公立補習班,學生早上七點上學,晚上六點放學,很多學生放學後補習到九、十點,從周一補習到周日,幾乎天天在補習與考試,這樣的教育和學習方式,究竟有何益處?

教育部撥五年五百億的經費給頂尖大學計畫,每年卻只撥三億元在技職的教育上;在主流的升學主義之下,技職體系的教育與精神長期遭到扭曲與忽略,政府對此實在應該帶頭反省。(作者為高苑科大行銷流通系助理教授)


.

Saturday, August 25, 2012

Winner比 Loser 贏在哪?

Winner比 Loser 贏在哪?


但是,事實跟她想得非常不一樣。那些成功的孩子不僅僅能夠接受失敗,而且他們還非常喜歡失敗。當智力拼圖變得越來越困難的時候,他們並沒有開始責難自己,他們會舔舔自己的嘴唇,然後說道:「我喜歡接受挑戰。“題目變得越難,我就應該越努力地嘗試。」

而那些成功孩子的觀念恰恰相反,他們會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努力,而這個世界上也充滿了那些幫助你去學習,去成長的有趣的挑戰」, Dweck將其稱為「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在碰到更難的智力拼圖時會那麼興奮,因為那些簡單的題目不具有挑戰性,他們從中也學不到任何東西。但是那些難題就不一樣了。這些題簡直太棒了——可以讓他們發展一個新的技能,或者征服一個新的問題。而在後面的一些實驗中,甚至有一些孩子要求將題目帶回家,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花更多的時間研究答案。

然後,一個七年級的孩子還這樣跟她解釋道:
「我覺得智力這東西需要你自己去爭取…而不是你坐享其成的…假如不能確定答案,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會舉手,但是我會經常舉手。因為,假如我的答案錯了,我的錯誤就可以被糾正過來。或者,我還會舉手問道:『這事我不明白,你能幫幫我嗎?』這樣的話,我的智力就能不斷提高。」


.

Thursday, August 23, 2012

Wednesday, August 1, 2012

15個生活習慣 養出好腦力

15個生活習慣 養出好腦力

"習慣1 一切從吃得好開始
習慣2 睡得好才記得牢
習慣3 運動可以增強腦力
習慣4 愛孩子要趁早
習慣5 遊戲是最好的心智挑戰
習慣6 動手做過才會留下痕跡
習慣7 正向管教教出自信的孩子
習慣8 好奇心是大腦思考的燃料
習慣9 從小學習為自己負責
習慣10 父母言教不如身教
習慣11 不要讓壞習慣坐大
習慣12 長期家庭壓力會傷大腦
習慣13 多跟孩子說話和擁抱
習慣14 睡前帶孩子回憶一天
習慣15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


.

Monday, July 9, 2012

關於國教的假議題

關於國教的假議題 - 彭明輝


 ".英國的「文法學校」之所以無法被消滅,一部分是因為他們確實有適合聰明學生的教材與教法。以歷史科為例,一位念過「文法學校」的牛津畢業生告訴我:他在高中讀歷史時,希臘史讀的是希羅多德(Herodotus)《歷史》一書的英譯本,羅馬史讀的是吉朋(Edward Gibbon)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他們從高中就開始讀許多名?的英文全譯本。此外,上課時老師只給討論提綱要與下週要討論的進度,學生自己回家找資料,唸完以後上課報告、討論,每一個單元結束以後要自己寫報告,學著分析、批判與綜合所有閱讀與上課的討論。因此,這些「文法學校」的畢業生進了大學後,找資料、自修、問答、討論、分析、批判與綜合整理的能力確實很強,遠比台、成、清、交的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高出大一截!
我在劍橋大學聽過幾堂大學部的課,真的是呆在那裡:一門三學分的課,教授只講一堂,指定完本週要學的範圍,扼要地講這個單元的重要性、核心概念和學習的目標之後,就下課了。課本自己讀,讀完自己試著回答課本後面的練習題,最後每週有三小時的助教時間讓你問問題,這樣就結束了!研究所呢?大學畢業一律直攻博士,而博士生只做研究不上課,研究生自己組讀書會,兩、三週討論完一本書,根本不需要老師去管
台灣呢?大學生上課像小學生,每一行公式都要老師在黑板上推導給他看,有一行不懂就怪老師跳得太快;剛開學的那幾週,如果沒有先幫他溫習過去學過的東西,也要怪老師;甚至連碩士班都還要老師站在講台上講課,根本沒有能力自己念教科書,讀論文的能力與討論論文的能力就更別談了!都已經研究所了,老師上課仍舊不是引導學生「思想」、分析、批判,而是在「講解」、「授課」!
我所見識過的高中資優教育更荒唐,只不過是高一提前唸高二或高三的課本,高三提前念大一的課本,照樣是知識的傳授與記憶,而沒有「思想」、分析與批判。而進入資優班的管道更荒唐,很多人連智力測驗的測驗卷都做過好幾本,更別說考進資優班是靠補習,唸資優班時繼續靠補習!
假如我們的教育方法與教材不改,實在沒必要說非保留明星學校不可!孩子唸明星學校,可以滿足學生與家長的虛榮心,但是虛榮心養成之後對孩子的人格成長其實傷害太大。我指導過兩個高中資優班畢業的學生,其中一位還有過兩次跳級,最後都難成大器:從小活在掌聲和鎂光燈裡,經不起挫折,沒有耐心跟意志力挑戰高難度的研究議題!
與其把力氣浪費在爭論明星高中的存廢,不如把力氣用來認真面對學生「適性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教材與教法。假如我們確實有能力針對不同特質的高中生發展出各自所需要的教材與教法,只要在社區高中內針對每個科目各自進行學科能力分組教學,即可給予不同學生他所需要的教育。如果硬是用明星高中製造「菁英學生」的光環與假象,又把他們跟不同背景的學生隔離,那只會培養出更多死讀書的學生,而不可能培養出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

Tuesday, July 3, 2012

德國高中學測歷史考題 法國高中會考哲學考題


法國高中會考哲學考題



"其實各位不需要把這種考題看得太神聖,因為只要是能考試要比分的,就一定有套路可循,只不過他的「標準」套路不在於唯一的正確答案或是結論的傾向問題,而在於裡面引經據典和論述邏輯的完備與嚴密性(大概可以用「八股文」類比之,而八股文本來就是一種很有系統的論題法),這都是可以訓練也可以評比的,而且根本不需要牽涉到價值的選邊站。這種考題的作答方式都有一定的體裁,以及討論這些問題必備的哲學經典論述背景知識,所以考高分的秘訣就在於高中時期大量的閱讀、辯論和思想表達的訓練。所以同樣是考試領導教學,這種領導方法,健康多了。至少可以疏通腦袋,不必在一堆沒用的瑣碎上打轉,還學會一套高級的論證技巧,起碼打個嘴砲都更有營養,不必訴諸悲情、訴諸憤怒和憎恨才能凸顯自己的立場。更重要的,這是給予一個公民社會政治參與的基礎訓練,讓學生在擁有投票權之前,就知道立場和價值的多元與矛盾。"



"德國高中歷史學測一律都是申論題,一般大約都是2-3題,出題範圍很廣,遍及經濟史、社會史、日常生活史、地方史、法制史、科技史、藝術史。考前文化局會公布一個出題方向(Hinweis),考後也會公布評分標準和答案範本。"
"1.題目幾乎都是近現代史的,沒有任何中世紀史或上古史
2.重視實際的史料判讀與操作
3.重視學術論文的解讀、詮釋和重構
4.政治化
a.國家認同
b.民主反省"



.

Wednesday, June 27, 2012

全班都零分 作者:張世傑

全班都零分 作者:張世傑


【閱讀】作者:張世傑

全班都零分

靜默15分鐘的體驗結束後,我要他們寫下心得
然後給我改,不管多少字,第一輪我每一個人都改零分,特別是12個體會了枯躁中喜樂的學生,他們覺得很錯愕(後
的反應他們從來沒有得過零分,這是生平第一次得零分)

我說你可以再修正完後再拿給我改,但是針對一些比較優的學生,我仍然送給了他們三四個鴨蛋,讓他們生氣、沮喪,反而有些學生我給了100分,當得到100分時,他們大聲嚷嚷產炫耀,直到我最後喊停,換老師來說明。

我問他們老師老師改你們零分的目的,有人說要讓他們體會挫折的感覺,要他們學習覺察情緒,不要完美主義,
我都說接近,但是當有一個無厘頭的一個小朋友說「油價上漲了」,我馬上說標準答案(後來有學生說我瘋瘋的,改零
分又亂回答),全班都笑了,就有人跟進,講一些和問的問題無關的答案,我又說不是,相信小朋友的標準已經被我打亂了他們應該快崩潰了。

油價上漲了為什麼是好答案?
是因為這一位小朋友突破了原有思想的框框,當有一些「有慧根」的小朋友給我很「標準化」的答案時,如果以平常的標準時我一定會說他們很好,有體會的讚美話,
但是今天這個零分事件是我要小朋友突破原有思想的窠臼。為什麼100分就一定要狂喜0分就一定要狂悲?我要他們突破100分的魔咒

後來我說其實老師給你們的0分,不是原來你們認為的那個0分,而是歸零的意思,也就是說你不錯,已經思想歸零,而給100分是你想太多了。我巔覆了一次他們的想法,我
他們又崩潰一次。

進一步說為什麼你們要那麼在意老師給的分數?
你們的價值由我決定嗎?萬一有一天遇到一個亂批評你,亂給你打分數的人,就像老師這樣,你不就瘋了?你本來就有價值,和老師的評分無關,你本來就有價值,不管別人怎麼評你。

請他們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本有價值,不管得到0分或100分,不管老師怎麼說你。

我想大部分的學生是不太能體會的,但我還是教了這個甚深的教材,希望有人能跳出框框。

文章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01530449884173&set=a.106053032765251.4850.100000816657888&type=1&theater

感謝網友推薦分享

這裡是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read.life
尊重你的價值




.

Monday, June 18, 2012

艾雅.貝蒂爾:來玩「閃爍、響亮、有教育意義」的積木吧!

"想像一下電子元件就跟樂高積木一樣容易讓人把玩。TED的一員 ——艾雅.貝蒂爾,向我們介紹"littleBits",那是個簡單、可替換的積木組合,它可以藉由積木間的接合,讓我們可以用簡單且富有創意的方式設計程式。"


.

Thursday, May 31, 2012

Thursday, May 24, 2012

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

新竹教大 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
論文: 結合社群網路及情境感知之英文單字學習系統

師大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論文: 雲端化資訊教育結合華語文學習的發展研議


可參考的研究所


.


Thursday, May 17, 2012

李家同/我對12年國教的16點看法與7疑慮

李家同/我對12年國教的16點看法與7疑慮


.

小班教育是教改的萬靈丹?

小班教育是教改的萬靈丹?

"美國政府耗資數十億美元,在全國中小學推行小班制,但是,相關研究的結果卻顯示,小班教學並不是教育改革的萬靈丹。究竟值不值得為小班制耗此巨資?讓我們來看看在美國進行的相關研究現況,其中許多資料或許值得我們作為借鏡。"



.

Tuesday, May 15, 2012

如果我是「教改」的PM

如果我是「教改」的PM

"所以我們在探討教改問題的時候,問對問題很重要"

"我們得先問我們自己,我們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希望我們的官員,也不要單單指侷限於降價,減輕壓力上,而是應該專注於,如何提高教育的有效產出"



.

為什麼許多東西還是要記,而不是要用時透過網路搜尋就好?──腦神經科學的觀點


"我們上線時接收到大量的訊息,彼此爭相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這些訊息不但使得我們的工作記憶過載,還會讓我們的額葉沒辦法專心在任何一件事情上。記憶固化的過程甚至根本沒辦法開始。再者,
正因為神經通道具有可塑性,我們愈常使用網路,就愈是訓練頭腦保持分心狀態,可以用高效率快速處理資料,但是無法維持注意力。這說明了為什麼很多人即使離開電腦也很難專心。我們的大腦變得擅長遺忘,不擅長記憶。我們愈來愈依賴儲存在網路上的資料,這可能正好是一個自我延續、自我擴大的循環:使用網路後,我們更難將資訊儲存在生理記憶中,只好更加依賴容量無窮又容易搜尋的網路人工記憶,即使這樣子做會讓我們的思想愈來愈膚淺。

  越常使用網路,也容易變得無法靜下心看書。"


.

Friday, May 11, 2012

Wednesday, May 2, 2012

嶄新的TED-Ed開放平台‧深刻的TED-Ed教育意義

嶄新的TED-Ed開放平台‧深刻的TED-Ed教育意義




.

梁庚辰老師的治學態度-從上課用的投影片談起

梁庚辰老師的治學態度-從上課用的投影片談起

"人生未來有很多的時機,你們是永遠拿不到投影片,只能靠自己的腦袋與手腳。如果不從大一就開始鍛鍊自己聽課時主動吸收整理的能力,過度仰仗別人整理好的現成東西,這些東西永遠不會變成你自己知識的一部份。如果大家養成「普心根本不需要看課本,只要看看投影片就能考試」的想法,那就更失去提供投影片的原始意義。每當我上課時,看到各位拿著印下的投影片書寫補充,就覺得這雖然方便,當長遠看簡直就是飲酖止渴。"


.

Monday, April 30, 2012

RSA Animate - The Secret Powers of Time

科學傳播怎麼做?


科學傳播怎麼做?

(圖文轉錄自PanSci.tw)


"看到友站正轟轟烈烈地討論穿領域/跨領域議題,不由得想談談科學傳播的實作層面。不管你的背景是什麼,當你開始寫文章傳遞科學知識的時候,就是「穿」過了不同的領域,跟讀者的世界取得聯繫。你所傳遞的內容,除了能夠壯大該研究領域的聲勢,提升讀者的知識水準,也將或多或少影響讀者的生活。身為有志於科學傳播的一般人,或許可以從下面的例子思考該怎麼從科學傳播的實作層面做起,提升科學傳播的品質。科學傳播雖然看似簡單,但其實是件很困難的任務。

日前參加了一場演講,名稱是「Communicating Chemistry to the Public」。由於這是包括在美國化學協會(註1)年會裡面的一場演講,整場演講的風格比較像是教導化學專業人士如何與一般大眾溝通。

參與這場演講的演講者陣容相當強大,不愧是現任美國化學協會會長所欽點的演講(註2)。參與的演講者包括了現任美國科學人雜誌的總編(註3)、C&EN News雜誌的現任編輯(註4)、新近出版化學元素週期表科普書的科學作家(註5)以及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掌管公關部門多年的主管(註6)等(註7)。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演講的講者幾乎都有著第一手的科學傳播實務經驗,目前或多或少都還在從事科學傳播的前線任務。

讀者,不是學生,更不是你的同事

在《On Writing Well》一書中,作者曾把讀者形容成一種注意力只能持續30秒的生物。撫掌大笑之餘,不得不承認這比喻的確有他的道理在。上個網站看文章,有多少人只會開一個視窗?各種廣告、各種網站效果、各種通訊程式和網路遊戲無不喧囂著爭奪讀者的注意力,科學傳播文章本來就很容易因為內容的關係讓讀者覺得枯燥,如果不花點功夫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辛辛苦苦寫出來的文章豈不就白費了嗎?

科學傳播的接收者是人,從8歲到88歲人都是從事科學傳播的作者的守備對象。想想,他們有可能是根本還沒接觸科學的人,也有可能是在上完義務教育科學相關科目之後再也沒有碰過科學的人,更有可能是一直對科學感到鴨子聽雷的人,對於這樣的人,你怎麼忍心用一堆看起來像咒語一樣的東西轟炸他們,把他們嚇跑呢?

這就是為什麼在會議中,不同的演講者不斷反覆強調兩個重點:「簡單化」以及「趣味性」。在進行科學傳播寫作的時候,不管你所要傳遞的議題本身有多複雜,一定要想辦法簡單化,讓讀者可以很快地看懂,這樣讀者才有機會順著你的思緒瞭解你所要傳達的內容。內容要有趣,這樣讀者才會願意花時間看完你的文章。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前公關部門主管指出,絕對要避免以權威式的口吻撰寫科學傳播文章。在他20幾年的職業生涯當中,權威式的口吻已經被證明為行不通的方法。

讀者對作者沒有任何情理道義在,喜歡就看下去,不喜歡就換個更感興趣的東西來看。想要抓住讀者的腦,把科學知識灌輸進去,首先要做的就是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所以在寫作的時候,要確認你想要寫的內容,調整內容讓讀者看得下去。你可以預想你的讀者的形象,找出選擇這個對象的理由,按照讀者的形象與需求調整文章。美國科學人雜誌總編特別建議科學家們在進行科學傳播的時候,要多想想讀者的需求,找出有趣的切入點,從讀者的角度思考他們想要得到什麼樣的內容,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科學傳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前公關部門主管則提到,撰寫文章的時候要注意準確性(accuracy)、平衡性(balance)和事件背景(context)三點。有了這三點,內容才會完整。

小故事、功用大

如何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呢?演講者建議文章裡面可以使用一些趣事軼聞來增添人性的成分。讀者是人,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也是人,兩者都有情感跟思想,應該要多多展現科學家的人性方面,才能拉近科學與一般大眾之間的距離。

使用故事方式來闡述科學知識還有一個好處,人的腦袋在記憶事情的時候,最常用的一個方法就是使用故事性描述方式來記憶事情。以故事方式切入,用視覺化的方式去呈現內容,讀者也會比較容易記得你想要傳遞的科學訊息。

這點《消失的湯匙》的作者就做得相當出色。基本上他的 20分鐘演講就是在講他書中的內容,雖然如此,不過現場聽眾的迴響非常好。據本人的觀察,那是因為他在演講內容裡面穿插了非常多的有趣小故事所致。譬如,他提到幾件關於鋁的小趣聞,讓我在聽完演講的一個月之後還記得相當清楚。

鋁這種現在看起來非常廉價的金屬,在一兩百年前可是能跟金銀相提並論的貴重金屬,拿破崙三世曾拿他的鋁收藏品在重要宴會上炫耀美國人還特地在華盛頓紀念碑上頭安置鋁製的小金字塔,可見古人非常的重視鋁。後來因為電解法的出現,人們有辦法大量提煉純鋁,鋁的價值就一落千丈了。

這樣的小故事乍看之下沒什麼,後來仔細回想赫然發現作者巧妙地將許多知識串連在一起。首先我學到的是鋁曾經因為很稀有,所以價值高昂。然後我學到了近代大量提煉鋁的方法是電解法。最重要的是,這個故事所傳遞的知識截至目前為止已經在我的腦袋裡保留了將近一個月。

我想,對作者來說,讀者能夠深深記得你想要傳遞的東西這件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肯定。

譬喻,必要之惡

譬喻也是寫作的時候可以善用的加分技巧。透過譬喻,讀者比較容易瞭解複雜抽象的概念。但是使用譬喻的時候要非常小心,因為譬喻也很容易造成根深蒂固的誤會。

由於科學充滿了各種抽象概念,闡述科學現象的時候很難不使用各式各樣的譬喻好讓讀者進入狀況。對科學傳播來說,譬喻算是必要之惡。雖然譬喻常常因為使用的文字、圖片不當的關係造成讀者的誤解,但是有總比沒有好。

譬喻與術語之間並沒有孰強孰弱之分。術語的優點之一就是精鍊。如果衡量過譬喻跟術語的效果之後,覺得術語的效果比較好,不妨大膽使用之。譬喻與術語,就是按照情況選用。能夠讓讀者瞭解你想要傳達的知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不要怕被當作笨蛋

科學博大精深,有志於從事科學傳播,應該要養成多發問的習慣。若是有機會採訪科學家,多發問才能搞清楚對方想要發表的研究內容是什麼;多發問,才能搞清楚細節,得知該研究的來龍去脈,幸運的話還可以找到好的故事切入點。

其中一名演講者就分享了某個諾貝爾獎得主接受採訪的小故事。那位諾貝爾獎得主是個和善的人,花了一整個上午的時間跟記者解釋他的研究。無奈研究的內容實在太過於艱深,記者聽得一個頭兩個大,很難進入狀況。午餐時間到了,諾貝爾獎得主提議到附近的餐館吃飯。等上菜時,記者詢問諾貝爾獎得主為何他當年會想到進行這樣的研究?諾貝爾獎得主聽完他的問題之後忽然拍案而起,原來他當年就是在同個餐館、同個座位上,跟同事吃飯的時候隨手在餐巾紙上寫下他的研究點子。也沒等菜上來,諾貝爾獎得主就帶著記者直奔他的辦公室,從檔案櫃裡面挖出了那張寶貴的餐巾紙。這件事後來就變成很棒的故事切入點。若不是記者無心的問題,讀者大概就錯失了這段小故事。也因為這個故事,讀者對這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形象瞬間親切了不少。

不是每個讀者都是專家學者,提問題有助於把事情釐清、搞清楚前因後果。研究通常都有各自的歷史背景,把研究背景交代清楚了,讀者才能體會研究的重要性所在。

要達到有效的科學傳播只能靠大家不斷的耕耘、多寫、多思考、多求證、多跟讀者用「白話文」溝通以及嘗試帶入各種有趣的科學小故事。如果你不確定自己寫的內容能不能讓一般人看得懂,不妨請家中的長輩幫你評鑑一下。如果連你的爺爺奶奶都能瞭解你想要傳遞的科學內容,那你的文章也就成功一大半了。

註1: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協會(Scientific Society)。

註2:ACS的會長是一年換一次。今年的會長是Bassam Z. Shakhashiri,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教授,被譽為化學實驗表演(chemistry demonstration)大師。每次年會時,ACS會長會針對開會的主題推出一些特別的演講,本次ACS上半年的年會主題是「Chemistry of Life」,我去的這場演講就是他欽點的演講之一。

註3:Mariette DiChristina,現任美國科學人雜誌總編,也是自美國科學人雜誌創刊百年來的第一位女性總編。在她上任之後幫這本雜誌做了許多的改變。

註4:C&EN News是美國化學協會提供給會員的週刊,雖然輕薄短小,但是內容包山包海,品質相當的好,可惜沒有開放讓非會員訂閱。品質有多好呢?連AAAS(The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美國科學促進會,是出版Science這個重量級科學期刊的世界最大非營利科學組織。)裡面的上級人士都曾對此表示羨慕過。平心而論,其實Science的內容也很包山包海,不過本人私心還是比較偏愛C&EN News一點。順帶一提,AAAS的年會也非常的棒,喜歡科學的人有機會真的可以去開開眼界。

註5:Sam Kean,科學作家,曾得過美國科學作家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Writers,NASW)頒發的獎項,著有《消失的湯匙(The Disappearing Spoon)》一書。台灣有出版《消失的湯匙》的中譯本,而且中譯本的封面還被作者狠狠地吐槽過,令我看得心中百感交集。

註6:Joann Rodgers,是執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關部門長達25年的主管。退休後轉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生物倫理研究機構重操舊業

註7:完整會議流程在此

ps. 偷偷宣傳一下,在下五月中要去參加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簡稱NSF)舉辦的科學傳播會議,這場演講的演講者主要是科學傳播領域的相關專家學者。歡迎有相關問題/想法的人留言給我,說不定有機會拿去請教專家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