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7, 2012

矽谷辦公室正視「打擾」的問題,你開始重視了嗎?

矽谷辦公室正視「打擾」的問題,你開始重視了嗎?


"孩子,我很高興,你在比爸爸還早幾年,就會算數學、寫國字。現代的小孩,不必再像三十年前畫的「查理布朗」,趴在窗檯,望著天空發呆──現代的孩子,太多事情可以玩了。

不過,現在,也比以往還要更多「打擾」:這麼多快速的動畫、這麼24小時的電視、隨時拿起來玩的iPad、iPhone所包圍下的孩子,其實,他也已經沒有「能力」再對著天空發呆了!

被不斷的打擾,沒辦法發呆,就是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這,可能比矽谷網路公司的辦公室對工程師的噪音攻擊還要嚴重!

被不斷的打擾,於是,思考,變成速食一樣的膚淺,怎樣也「深」不起來,接下來,社會容易造成「對立」、「吵架」,因為只想到一層淺淺的主張,沒辦法再想深一點,想到對方的那一處,然後綜合的思考一下。

被不斷的打擾,最可怕的,莫過於我們原本起的思考的線緒已經被切掉了,所以我們怎樣都再也想不起來;我們每天不斷的有些想法,卻不斷的被打擾,再也想不起任何東西,最後,我們失去了什麼,自己都不知道!

現在父母有些禁止電視、電動玩具、iPad小遊戲,怕它們太暴力?怕孩子沉迷?我都覺得,其實,父母該防治的是「打擾」。如果我能幫小孩踩煞車?那,我的責任,是要幫他們「阻擋打擾」,讓他們不要被聲光給入侵,可以安靜的做一點事情、想一些事情。

我們的孩子,需要的不是誰教他怎麼環保、怎麼愛動物、怎麼有自信……

他只需要,多一點點的思考時間

對著天空,發呆。"

(文字引錄自Mr.6)


.

Tuesday, March 20, 2012

大學偏理論所以都不用實作? 看看國外的大學的開源專案

大學偏理論所以都不用實作? 看看國外的大學的開源專案
(原文失效) 改引用這邊

"如果你有在台灣的大學讀過資工,一定不難發現學校裡的教授老師們真正有實作能力的非常少,這些系所都非常地學術,大家所知道的都是發論文、發論文、還有發論文,為什麼要發論文? 很簡單,為了升等、為了考績,寫程式? 那是什麼? 有點數嗎? 前陣子有金門大學的老師發了一系列對於大學只重視論文的文章,引起不少迴響

試論台灣獨尊論文體制的三位一體結構

感受陳鍾誠教授震撼彈的餘波: 也談學術界 「獨尊論文」 的瘋氣

還有太多了,懶得一一列出來,而事實上這也不是第一次看見網路在戰台灣學術界的實作能力,而很有趣的是,站在學術方立場的人常常會提出一個論點

大學是教理論的地方

或許這是真的,但不幸的是台灣已經沒有所謂的技職體系了,所有學校都變成了大學,皆大歡喜,大家學理論就好了? 企業抱怨大學教不出他們要的人才,學生抱怨就業要用到的學校都沒教,這些大家都聽膩了,或許我可以再寫一篇拖李伯伯下水的文章,但他只是個靶子,只因為在這種只重視論文的地方就李伯伯這類論文寫手最吃香,德高望重,因此他得背上十字架,然而這類的文章寫再多也沒什麼意義,今天我只是想說明一件事,那就是

那都是藉口,真正強的大學是理論和實作都非常強的

寫論文最講究引經據典了,你說我憑什麼這樣說,看國外的開源專案就知道,每一次、每一次,看見國外的開源專案,由某某某大學發起,那某某某大學從來都不是來自台灣,撇開那些海量的論文有多少貢獻,我能確信的是這些開源軟體專案對於軟體的進步都有很大的貢獻,以下介紹一些由大學發起的開源專案"

(文字引用自當程式遇上小提琴)





.

培養謀生能力? 學者:大學非職業訓練所

培養謀生能力? 學者:大學非職業訓練所

目前台灣的大學不只不是職業訓練所 還完全與業界脫節
現在只成為專業的論文生產機器

相較之下 美國MIT等名校強調理論與業界結合 做出許多實際應用的研究
台灣還停留在強調"大學非職業訓練所"的階段

這篇文章中引用到彭明輝教授和陳鍾誠教授對台灣"獨尊論文"的批評
大學偏理論所以都不用實作? 看看國外的大學的開源專案

.

Thursday, March 15, 2012

人文社會領域的學思歷程 - 朱敬一

人文社會領域的學思歷程 - 朱敬一

個人認為如此廣泛的學習僅適用於人文類領域 通識教育 不適用在科學上的專業


.

Wednesday, March 14, 2012

推薦給大學生的書籍


推薦書籍:

讀書別靠意志力──風靡德國的邏輯K書法


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

學會思考,你贏定了!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

Monday, March 12, 2012

幫助弱勢孩子 送進大學就好?- 李家同

幫助弱勢孩子 送進大學就好?- 李家同

"所以,弱勢孩子的問題不是在於他們能不能經由某種升學方式進入好的大學,即使我們勉強將他們送入了台大電機系,因為他們學業程度不夠好,無法和其他程度高的同學相比,輕則使他們失去了自信心,重則根本唸不下去而被退學。我們好意地幫助了他們,結果可能是害了他們。

美國很多大學都對黑人中學生有所優待,保留了名額給他們,這種做法只能幫助那些程度還不錯的黑人孩子,而根本無法幫助那些學業程度相當落後的孩子。最近,美國的研究發現,不同種族之間的教育差距在縮小之中,但是貧富之間的教育差距卻在擴大之中。

我們教育界一直陷入一個迷思,總認為教育上的問題都只與升學方式有關,只要升學方式改善了,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掉了,這是極大的錯誤。說實話,這種想法使我們的教育界可以不面對現實。畢竟,改變升學方式比較容易,也會受到社會的重視,也使國人感到政府是關心弱勢孩子的。如果我們想改善弱勢孩子的學業程度,短期之內很難有成效,所以大家就一直在談升學方式的改善。"


.

Introducing TED-Ed: Lessons worth sharing

Thursday, March 8, 2012

哲學是科學之母?

哲學是科學之母? (本文修改自哲學哲學雞蛋糕)


.

不教你傾聽自己的台灣教育 侯文詠:先鼓舞孩子的熱情吧!

不教你傾聽自己的台灣教育 侯文詠:先鼓舞孩子的熱情吧!

"侯文詠:我不知道為什麼學校很在乎「看得見」的paper work。有一次我受邀到薇閣小學演講,校長告訴我學生有兩個小時的圖書館時間,詢問我的建議,我說只有一個:「孩子放進去以後,隨便他們讀什麼,而且期末不必交報告」。
進去圖書館讀什麼書不重要,而是要讓孩子覺得在這兩個小時很「快樂」,下次就會願意進圖書館找書看,這個教育方式就成功了。之後校方也確實執行,出乎意料之外,沒有學生在裡面胡鬧,一旦不需要以報告交換閱讀,我相信孩子都是愛看書的,之所以不看書是因為受制於規定只能看什麼書,或是還要寫報告。
社會上需要多一點這種思維,可是我們的國文教育大概是讀完大學就不想再接觸,因為要背註釋、名詞解釋,這真的重要嗎?重要的是欣賞文學意境、從中了解人生、擷取智慧與經驗、發掘現實中可參照的涵意,甚至是培養熱情吧!但是現在的國文教育過於強調技術,沒有熱情,其他都是假的。
舉例來說,我的文章被放入教科書中,有一次我兒子問我:「你的那篇文章學校會考什麼?」考完之後他拿回來讓我考一次,我居然考八十幾分,我兒子跟我說在他們班上排第十三名。我心想天啊!排在作者前面的十二名到底厲害在哪裡?教育真正在乎的到底是什麼呢?"


"侯文詠:目前台灣教育主要問題出在學校與社會「脫節」,學校在乎的是學科分數,可是一旦進入職場,我看的是你會不會跟人溝通、容不容易了解別人的想法、作判斷時是否堅定、遭遇困難時是否能承受、適應能力、探索問題的能力、領導能力、創造力等特質。
我說的這些才是現實社會需要的特質,卻沒有一樣包含在基本教育的學校課程裡;學校所強調的規矩、聽話,並非在訓練這些特質。所以即使看到現在學生對學校的態度很冷淡,不見得全是學生的問題,還是要追溯到教育結構。"


.

Tuesday, March 6, 2012

變形計第五季第一集《少年何愁》


參考評論: 變形記 - from在上海的毛怪先生部落格


.

縱橫天下 Project 10 專訪 - 台大生電影超夯 學生導演掌鏡

project10 trailer 預告片




勇敢築夢 大學生電影開麥拉

"一群很厲害的人在做著一件很厲害的事
這是大家對於Project 10的第一印象。

由台灣大學大四學生組成的Project 10製片團隊,他們的作品短短三個月就在網路上掀起熱潮,由台大農業經濟系大三學生程安德發起的Project 10,是一集10分鐘的短片,並透過10集100分鐘完整呈現大學生活的各種滋味。

從原本的核心10人擴展到40人的團隊,「一開始就是一個拉一個,大家把自己身邊很厲害的人都拉進來。」就讀經濟系大四的林端容,當初就是在台大的創意創業學程中認識了程安德。而程安德在組Project 10之前就擁有自己的工作室─Resostudio,豐富的短片比賽冠軍經驗讓他認識了音樂及後製的夥伴、累積了不少拍攝剪輯的專業,同時也為Project 10的初期運作帶來了基本資金,也才讓程安德從比賽型作品轉戰拍攝自己想拍的校園故事,決心休學一年來完成這個夢想。"


.

what's your dream

Monday, March 5, 2012

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方式 - 陳鍾誠的網站

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方式 - 陳鍾誠的網站


.

大學教育觀察 - 陳鍾誠的網站

大學教育觀察 - 陳鍾誠的網站


.

肯尼.羅賓森:教育該有自己的革命

肯尼.羅賓森:教育該有自己的革命


.

回應: 【教育沉思】位子不只一個 ─來玩不一樣的工作大風吹

原文:【教育沉思】位子不只一個 ─來玩不一樣的工作大風吹

我的回應:


您好,
我讀了您的文章,蠻喜歡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希望與您討論

文章提到:
"年輕人對於工作的錯誤認知,與偏差的大學教育如出一轍。台灣從來就沒有把大學教育放對位置,現在的大學儼然是一個「職業補習班」,層次低到我根本不屑一談。大學的精神應該是在培養一個具有前瞻性、帶動社會進步的人,這是歐洲大學興起的原因,但台灣從來就沒有這個概念。"

不知道您是觀察到大多人文學科的科系有這種現象嗎? 因為我身為理工學院學生的觀察,如台清交成的學校,是很重理論,很重論文結果,相對有點缺乏業界所需要有的應用技術
我引用這篇文章 "大學偏理論所以都不用實作? 看看國外的大學的開源專案"
文章裡又引用到彭明暉教授陳鍾誠教授的文章 他們的部落格當中也常常提到學術界過於重視論文 少重視業界所需的實務實作能力
技職教育缺乏 大部分學生在業界所需要的能力都是自學的 "職業補習班"應該不太適合形容台灣大學
所以您想探討的應該是 "一個具有前瞻性、帶動社會進步的人"具體的具備什麼?
而台灣要如何培育出這樣的人?

文章又提到
"如果大學是為了培養學生在畢業後能夠快速地投入職場,那麼就等於把大學生掐死了!教育應該是要訓練一個人在工作上有能力發明新的可能,可是台灣的大學生卻是被訓練成「生產線上的加工者」,並非成為會思考的知識分子,這樣的教育模式怎麼可能使得學生在職場上能夠繼續開發潛力呢?難道我們大學生的素質還不夠好、 不夠努力嗎?問題出在對於工作是什麼、教育是什麼,全社會一點想像力都沒有。"

快速地投入職場有什麼缺點呢?我認為能快速的投入職場 適應職場是很好的
擁有職場上有需要的技能 有解決能力的問題 更有能從職場上進一步完成自己夢想的能力

台灣學校的確太少教學生規劃自己的未來 增加對自己的了解 對夢想的計畫和執行方法 對社會的了解
我認為我們應該將要教學生"什麼" 更清楚地討論 寫下來
再試著明確地想"該怎麼去教" 該在大學開課嗎? 該用社團的力量嗎? 該寫更多文章嗎?


"因為社會期待本來就是極其錯誤。"
感覺上台灣大部份傳統的父母會希望小孩當醫生 當律師 而現今則是當工程師 當公務員
我認為這些建議是好的 問題是 "那有考慮青年想做什麼嗎? 有教青年如何獨立去思考 去計畫執行嗎?"

似乎現在很多青年更願意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拍電影 玩音樂 運動 做一些不一樣的事
可是理工科背景的我就很想問 那那些"傳統的"職業 學科 事業呢?
那些職業的安穩 安定不應該成為它們的缺點
我們反而該問問 是不是理工科那些學問 工程師這個職業 讓我們跟"無聊"聯想在一起
可是社會上並不能每個人都去從事藝術創作 當職業運動員 做一些很炫的職業呀
所以還是得試試看讓那些理工科的學問變得有趣 讓大家發現他真的有趣 可以發揮很大的應用
(我個人是認為傳統學科可以很有趣的 像現在的iPhone和手機遊戲程式都是有工程師背景的人所創造出來的)

社會上的分工是必須的 當供給遠大於需求時 價格就會降低
這也是我認為為什麼台灣藝文產業不興盛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 市場相對於提供的人太小

所以 不見得青年想從事的事就需要很"獨特"吧? 就一定很有"明顯的創造力"吧?
現實仍是需考慮的 尤其台灣現在經濟情況不好 生活安穩仍是個優點(理想的情況是在安穩下還可以進一步追求自己夢想)
在鼓勵青年創造力的同時也應該讓大家多認識現實社會 了解社會同時比較自己興趣理想 來做平衡的決定

"因為社會期待本來就是極其錯誤。"
您可以去看看電視節目"爸媽囧很大"
我觀察到現在社會逐漸改變的 傳統一輩的人也嘗試去接受新的不同的想法
他們看到的一面 現在年輕人看到的一面
而且其實大家都很願意做出努力

大家都在嘗試找具體的方法 問說"怎麼做"?
有一個網路頻道不錯 叫"TED" http://www.ted.com/
裡面有世界上很多專家提出各領域的新想法 新觀念 搭配具體可實行的方法
希望我們也能嘗試出好的具體方法來改善社會



.

Friday, March 2, 2012

如果我是大學校長

我昨天在想怎麼實際改變 想說高中體制太難改變了 從大學較好
就在想"假如我是大學校長,我會..."
我是大學校長的話 我要開以下課程


"google就好了" -- 資訊應用課一
上課內容: 教資訊工具,世界各類型最佳部落格、網站介紹
參考部落格:資訊工程索引,科學教育入門
期末作業: 分組報告題目:背包客旅行計畫 第一次買電腦就上手

"自學會更好" -- 資訊應用課二
上課內容:教使用圖書館 書店 網路 開放式課程
參考部落格:開放式課程入門
期末作業: 製作"微積分自學方案" 各主科自學方案

"下一個林書豪" -- 生涯探索課
上課內容:大學科系了解 社會職業了解 企業參訪
課程用書: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
參考部落格:新教育
期末作業: 交大學計畫

"轉系會更好" -- 轉系輔導課 (選修)
(學校須先增加轉系名額)
期末作業: 轉系甄試大會

"防詐騙防英國研究" -- 生活邏輯課
課程用書:學會思考,你贏定了
期末作業: 辯論比賽,題目: 簽ECFA對台灣的影響、高中免試入學的影響



--------------------

在以臉書上我發表的討論串補充:

個人認為分數導向是因為學校資源分佈不均
考到好的學校和較差的學校有很大的差別
師資不同 同學不同 環境設備不同 心理期許不同

在每考卷上一分都很重要的情況下
就沒有"沒差啦 我去打籃球看看" 或"我對學電腦/畫畫/做料理比較有興
或"我想做個台灣的臉書" 這樣的人了

我覺得臺灣高中教育缺少

1.引起學生對學科的興趣 看到學科在生活 社會上實際有趣好玩的應用(discovery的流言終結者超酷 而且很多是高中科展的好題目XD)

2.對了解社會 自己興趣 規劃自己未來的時間 (多少高中生在填志願卡之前確定自己以後要讀什麼? 和夠了解大學的科系在讀什麼?)

3.對交男女朋友的開放態度 (反對男女分班!!)

4.資訊應用在教學和學習上 (很多東西都不用背了 google就好了 當然學會判斷資訊和使用資訊工具都是現代人必會的技巧)



嗯嗯 可是聽到教授說在學校裡 各科老師都不願意分時數給其他的科目老師了(每科老師都覺得自己的學科很重要 要教那麼多而且教不完)
我就覺得在大體制下改變很難

對呀 家庭教育也是
我覺得因為父母那一輩 是被更傳統的教育教下來的 所以對小孩通常強調"先讀好書"比"獨立,為自己計畫、為自己負責"優先

所以實際上要改變很難啊~~

最近看了"蘋果橘子經濟學"
裡面以經濟學的角度 強調"誘因"是比制度 法令 傳統更強大更基本的改變原因
希望可以找到個方法 讓台灣家長和學生覺得"啊!這種方法 可以學得有興趣又有動力 真好!!" 這樣的誘因
來讓台灣教育走出只重視考試讀書的困境





.

喇叭詹之"大學生了沒" (中文字幕)